台灣教改:一場遊戲一場梦
http://www.xinhuanet.com/tw/2019-08/03/1210227637_15648247161001n.jpg大學博览會上,台灣东海大學的咨询台前。 資料圖片
上世纪80年代末,台灣社會開始發生剧烈而深刻的變化,民間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也随之而起。1994年4月10日,台灣200多個民間团體、3万多名民眾走向街頭,表达教育改革的诉求。他们提出了四項目标:落實小班小校,廣設高中大學,推動教育現代化,制定教育基本法。就在這一年,台灣當局成立“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員會”(简称教改會),着手推動教育改革。不過到了1996年,才正式确定教育松绑、带好每名學生、畅通升學管道、提升教育品質、建立终身學习社會等5大方向,并将中小學教科书由“一纲一本”改為“一纲多本”。
由此開始,台灣社會教育改革的大幕開启。此後20多年中,台灣當局又推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,涉及法令、師資、课程、教學、教科书、财政等方面。虽然,台灣社會各界對于教改颇多微词,但持平而論,教改功過参半。
首先是小班小校已經落實。當然,降低班级人数只是一种策略、過程與手段,并非教育目的。所以,在降低班级人数的同時,台灣各地十分注重發挥小班教學精神及功能。
其次是廣設高中大學目标也已經达成。1994年,全台有177所高中,50多所大專院校,大學生人数有25万多人。呼應教改要求,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廣設公立高中與大學,并放宽專科學校、技術學院升格改制的限制,如今全台有300多所高中,160多所大專院校,大學生人数為100多万人,可以说,要考不上大學也难。
其三是高校去行政化。曾几何時,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长也一直都采官派、委任制,随着社會風气逐渐開放,教育改革風起云涌,台灣高校去行政化逐步推進,并已經成為常态。1993年,台修订“大學法”,大學校长的自主遴选取得法理基础。按照“大學法”的新规定,台灣各大學校长,由各校组成的遴选委員會產生。校长遴选委員會包括教師代表、行政人員代表、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,其中教師代表不得少于总数的1/2。經過20多年的發展,台灣高校的校长遴选機制可以说已經趋于成熟稳定。
其四是家长全面参與教育。1999年颁布的台灣“教育基本法”中,就明定家长有参與子女學校教育事務的权利。如今的台灣,所有的學校都有家长會,有學校甚至有家长會辦公室。家长全面参與學校教育,學校也借力使力,讓辦學更加開放多元。
虽然從一開始,台灣的教改就揭橥“快樂學习”的理想,但是20多年的實践表明,台灣的教育一直在“快樂學习”與“追求竞争力”之間摆荡。台灣教改要如何走出困境,知識界認為,有三個途径:一、快樂學习,不等于没有挑战,關键在引發學生的學习動機。二、摒弃加法式教改,聚焦于核心。三、建立高質量教育智库,進行长期规划與質量监控。
台大心理系專任教授連韵文認為,現在教育有两派理論,一派認為小孩要有严格的教育,一派相信要快樂學习,我觉得他们都只各對了一半。他说,真正的重點,不在于该不该考试,而在于激發孩子的内在學习動機。
台師大的教育心理與辅导學系讲座教授宋曜廷表示,就算没有升學考试,不表示平常就不需要评量,但老師應该去發展高层次思考的评量方法,才能真正测试出學生多元能力,引导學生深层次思考。而這正是台灣的老師急需培养的能力。
台灣暨南大學前校长李家同则说,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,教改人士没有抓到重點,他们以為减轻學生负担就可以使孩子们快樂學习。事實上,教改從来没有减轻過學生的负担,對于想進明星學校的同學来讲,不論如何改,他都要拼命,所以他们也不见得會很快樂,這是无法避免的事。可是對于功课不好的小孩,教改對他没有任何帮助,因為對他来讲,這些功课都是他完全不能了解的,他上课一样不快樂。
對于“快樂學习”的争议,岛内舆論認為,過去台灣许多优秀人才會愿意奋力苦读,并到海外留學進一步钻研,最终获致卓越成就,但現在的年轻世代聞苦色變,只要有沾點苦味的事情就不想靠近,去海外也选择轻松无压的遊學方式,殊不知无論在职場生涯或產業竞争中,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,才能讓自己成长并取得优势。而一個地區竞争力的能源,就来自這些优秀人才的集體拼搏。
台灣的教育改革推動了20多年,有人認為结果是“四不一没有”,也就是说:當局不负责,老師不支持,家长不放心,學生不快樂,外加學生毕業後没有出路,整個是“一場遊戲一場梦”。不過,尽管争议不断、评價不一,但大家還是不愿意重回旧道。(吴亚明)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