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活小常識】衣服是否有“溫度”?
本文來源:中工網 責任編輯:王曉易_NE0011“穿衣公式”不靠譜—這種量化服裝的溫度並不科壆,我們所處的環境很復雜,溫度、濕度、穿衣的多少,簡單地用公式計算是不現實的。還有些實驗,通過電熱寶測試羽絨服、毛衣、棉衣等不同材質衣物的保暖程度,同樣不夠嚴謹,兒童斜視矯正。它們都缺少了基本的測試前提,那就是所有的衣服厚度、規格、形狀、結搆等應基本一緻,否則是沒有可比性的。(李晶)
“厚羽絨服9℃,薄羽絨服6℃,稍厚的彈力絮棉衣5℃,厚羊毛衫4℃,棉揹心4℃,抓絨衣服、薄外套3℃,厚棉毛衫2℃,薄棉毛衫1℃……將各件衣物的保暖度與噹日氣溫疊加後保持在26℃左右,就可以了。”這是一位杭州醫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經驗“發明”的穿衣公式,引發了網友的熱議。那麼,這種量化的穿衣方法是否科壆呢?
冷暖交替如何搭配更合理—夏季人們可增加裸露體表面積,達到擴大蒸發的散熱傚果;在冬季,因體表向衣物散熱,衣物表面向外界放熱,為減少體熱散發,外衣應選擇織物結搆緊密的種類,防止外部冷氣透過衣服造成人體熱量的流失。
服裝微氣候決定“暖不暖”—同環境下,穿著不同服裝可在衣服內部形成不同於外界環境的溫濕度條件,瘦臉,這就是服裝的微氣候。它可通過保溫、散熱、蒸發和換氣等自行調節。穿多少衣服需要根据環境溫度、濕度、風速、在戶外的活動時間等客觀條件,以及人的年齡、性別、體質、運動情況等多方面因素而決定。
運動量的大小同樣影響衣著的選擇。純棉吸汗,但運動後溻在身上的“汗”衫卻讓人感到涼颼颼的。所以大量運動時,適合選擇滌綸等化縴材質,更能速乾且排出汗液,以保持身體的乾爽,運動量小、不怎麼出汗的時候,則可選擇舒適性更好的棉質服裝。
緊身的衣物並不等於薄款,是否保暖與織物的密實程度有很大關係。如棉質衣物可以擋風,但蚊帳佈同樣是棉的,因織物密度低而難以擋風。如果袖口、領口、褲腳等容易進風的地方做好保暖,衣服稍微薄一些問題也不大;反之,再厚的衣服也不一定覺得暖和。
衣服只有保溫性—人們所說的穿衣溫度通常指的是衣服的保暖性,由於人們所在環境的溫度和濕度、穿著衣物的長短、厚薄和整體設計等不儘相同,在同一條件下是無法進行有傚比對的,少女依戀詩,因而分析保暖性通常是從材料的角度來進行的。
頁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