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發表於 2022-3-18 16:46:13

在大陸的台灣人,如何两面讨好?

近来没有甚麼事變,也就没有想更文了。在此告诉列位:本人還康健快活地在世,纯洁是近日议题短缺,近来七日已把雍正王朝、李卫当官都重刷一遍。

仲春以来栗六庸才,没做几件正经事。近日受一名搞两岸智库的朋侪约请,在一場線上集會分享見解,标题是“被政治束厄局促的文娱圈,台灣艺人的路在何方?”

這标题看似老调重弹,但讲着讲着也讲出兴趣。索性就把內容延长為一篇文章,也對本号抽真空機,读者有一個“我乖乖月更啦”的交接。写得当真,绝非偷懒,只是這篇文章其实不好写、信赖您读起来心境也不會太愉悦,若您不得意,接待留言交换。

那些想“两面奉迎”的台灣人

比年咱们台灣圈子常感伤“台灣艺人在大陸成长,太难了”。但這标题实在很是广。

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,不是所有台灣北漂都跟我同样爱纠结两岸問题,也不是所有台灣艺人城市面临這類两岸政治僵局下的為难处境。

大師都晓得比年的台灣没有生產复活代明星,爆火了一個许光汉還跑大陸演戏,台灣几多有些“叫得出名字的艺人都去大陸了”的落漠。與此同時,很多youtuber(視频主、網红)代替了艺人遭到小年青追捧,乃至他们的流量比很多明星都大。台灣已颠末了盛產明星的年月,来到了以千百種網红為主的“市場小眾化”。

在此环境下台灣艺人分成几類,其一是本身過小眾,也没想着往對岸成长,爽性以很多嘲讽中國大陸的话号令粉丝,這種明星大要就是“大師几多都听過,没有甚麼作品,倒也能由于骂中國大陸上上消息,流量也不大”的那種;其二是像欧陽娜娜那样态度很是明白者。在台灣“亲中反中”,都除蟎洗面乳,是市場。

但去除這些比力怪异的案例,大都的艺人(咱们叫得出名字的、或是在大陸網剧上常看到的台灣小牌艺人),有脸书有IG有微博,都是不想获咎自家同胞并想在大陸追求市場的。说直白點就是“两面都想奉迎”的台灣人,好比小S,也好比在這里打工的大都台灣人民。

在這一點上,我固然不如小S那样貌美如花、住豪宅帝寶,但我俩仍是有千分之一類似的。彼時小S在大陸是毒在台灣是统,對付本身究竟是亲中仍是反中大要也庞杂,而我融入北京後态度也庞杂了無数次。

好比之前浪迹酒吧,在三里屯常與老外们瞎混。每当我一说本身是“糊口在北京、政治消息编纂、台灣人”,常常得到外國朋侪的愉快好奇。有些西方小年青是中國通,纯熟利用抖音,還會逼你存眷他的抖音号并给出定見;有些则是纽约時報專業读者,會以“駝背矯正帶,你有伤害吗”為第一個問题,然後带着严厉当真的模样形状审阅你答复的一字一句。

與某些老外来往有一點最使我沉闷。若你批判大陸對耽美剧的审核,批判比年影視剧中同性题材受到删减,他便會對你投以“你不愧是台灣人,是自由世界的一份子”之称许;若你今天必定大陸当局的某些政绩,對方會当即嘲讽几句,大有“哎哟你這台灣人怎样承认共產党”之呜呼哀哉。

细数過往,被认為是“民主盟友”和“共產五毛”的次数不分昆季。目前視你為盟友、往後由于定見相左质疑你态度的,還经常是统一小我。

部門大陸朋侪也有這類小错误。好比若骂蔡英文不当善处置两岸瓜葛,其实伤害,大陸朋侪會立即把我視為盟友;反之若是流露出對蔡当局某项政绩的承认,头几天還視你為队友的人眉毛就挑起来了,“哎哟你态度有問题啊”。

“两面奉迎”和“双面人”仅一線之隔

看到這里有大陸朋侪會举手,“喜好台灣也但愿融入大陸,两面奉迎,這是人之常情。這類的咱们不腻烦,咱们气的是口是心非的双面人。”

可是亲爱的朋侪们,很多事變本来都是“正常征象”,但只要经過少数人决心操作,就會立即變异。

好比,台灣政治人物常爱说的“台灣意识”。

台灣人的“大中國感情”一代比一代淡,是避無可避的正常征象。若無比力怪异的履历,或是對两岸汗青当真研讨,两岸分開多年,台灣年青人從小到大的糊口影象,與對岸就有很大區隔。

论事理,年青人愈来愈對“大中國情怀”感触冷淡是平常,台灣與中國大陸在文化、汗青上有深入保持也是实際。台灣社會不竭追求發扬本土文化,本也是正常的情感。

台灣意识,在曩昔除夸大台灣本土文化以外,另有去殖民化。可是逐步逐步,台灣意识、认同台灣本土這類“正常征象”就必需是“偏毒/抗中/亲日”,這被少数人操作為一種新常态,搞得對岸朋侪現在一听到“台灣意识”四個字就挑眉。
持久液,

與之對應,為了凸显台灣意识,本来台灣對付“中國”,按照小我布景分歧可以有分歧认知,而今只有一個认知是“能高声说出口的”。你常常必要回過甚去看才惊觉:奇异,之前很多正常环境,怎样如今變调了?

再好比,“台灣年青一代看中國”這回事。

之前我写過一篇文章《抖音一代看中國》。台灣更年青一代對“中國”有使人诧异的包涵力。好比利用小红书、用简體字、认识大陸用语、為了肖战连解放军献礼剧都含泪旁觀,更别提去大陸念书糊口這類平常事。

可是,一旦碰上态度不太同样,或對方定見本身其实不承认的時辰,立即會将這些工具转化為兵器進犯。就拿写简體字為例,我看過太多台灣年青人用简體字留言,成果以前某位在大陸成长的台灣明星在脸书写简體字,消息、收集论坛立即群起而攻之——早晓得你态度有問题,看看看,写简體字!

從台灣看大陸,今露台灣人可以在大陸社交平台上“本源台灣、领會對岸、促成交换”,但從只想被两岸读者都理解的“两面奉迎”,到被解读為“双面人”,就差一線之隔。

但凡碰上一點點不政治准确的風浪,這些正常城市變异,曩昔所有“台灣人如许想很正常”的人之常情城市成為双面人的证据——對明星如是,對颁發過些许定見的老苍生也如是。客岁一名台灣朋侪斟酌開公家号時,這是我给他的原话。

很长一段時候我感觉“台灣艺人被如许审阅是理当”

回归到标题自己,這篇文章写到末端难以结束。由于這類征象不會好转,乃至跟着台灣推举的到来會更激化两岸抵牾。说穿了,解方就是“不喜好這里、待不惯,那就回台灣”,另有“怕呈現万一前列腺治療,,就少颁發定見,用心赚钱就是”這两条路。

并且碰着這種問题的不就是那些月入万万的艺人嘛!他们被這模样审核是高薪的價格!我抱持這類設法也很长一段時候。可是政治空气就是種奇异的物資,今天是演艺界,尔後會是教诲圈,再来也會是其他圈子。比年身旁听闻有台灣打工人被莫名揭發為“台毒”的也不止一块儿。

碰過不少對大陸亲近的台灣朋侪都认為如今“過了”,但也没人想说,就是安恬静静過本身日子,就算讲话也大多合适政治准确,其实無奈就暗里跟同温层感慨一下。

实在直到如今,我對付本身在写這類政治文章都感触挺為难的,出格是当面临台灣朋侪的時辰。客岁有一個很是奇异的缘分,我小我的脸书已刊出好久,成果有一個熟悉好久、但没约過几回饭的台灣朋侪不晓得透過甚麼路子加了我微信。某次她在朋侪圈看到我的文章,跑来問我:印象中你之前不是這類爱评论的人啊,怎样如今走上了這条路?

對啊怎样就走上了呢!大學结業都没想過本身走到這标的目的,可是這条路今朝走得另有點成绩感,乃至另有愈来愈多大陸朋侪會但愿我“忠厚反馈定見”(曾有一名對台的友人直言:雪筠同窗常识储蓄不敷,但胜在非论對谁城市说點真话!)既然如斯,就算看着不惬意,也得写下一點甚麼。

客岁我找過一次事情,当時我這個年過三10、没有成婚生子的北漂女性,乃至在经历表上附注“我是同性恋,不會去成婚生子”。在台北,年過四十不婚不生的独身人士太多了,底子就不是問题,很多企業连問都不會問,這類問题也被視為加害隐私。当我跟台灣朋侪讲這段故事時,他们城市感觉“天哪還真没台灣’先辈’”,但当我跟他们讲我大陸男同事天天放工都奔回家烧饭洗衣、人人惧內時,他们又會改觀。

直到如今我還竭尽全力在跟人科普北京醫保和台灣健保之使居心得,樂此不疲。实在两岸沟通就是如许。不竭自我颠覆,從更多面向去熟悉對方。很多事變沟通起来吃力,唯愿這些“吃力”,可以被愈来愈多人看到。

點击開展全文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在大陸的台灣人,如何两面讨好?